早教機構五花八門,課程設置多種多樣,同樣的,家長們青睞早教機構的原因也不盡相同。那么,你是懷著怎樣的一種心情呢?
年輕父母熱衷于帶寶寶上早教機構,這也成為家長們新的一門必修課。那么青睞早教課的家長們都是怎樣一種心情呢?看看你屬于以下哪種類型吧。
高端助推型
案例:從喬治9個月起,艾翠紅每周至少陪兒子到早教中心呆上兩個半天,兒子要在這里接受涉及規(guī)則意識、專注意識、自理能力、交往能力、互尊互助、樂于分享、關愛他人等方面的學習訓練。作為首批高級會員,她一次性付費2.5萬元。“別看孩子小,他就像一粒種子,各項能力正處于萌芽期,也很敏感,我想抓住適合的成長階段,為他提供必要的幫助。”艾翠紅說,自己以前是小學教師,丈夫是英國人,夫婦倆都很關注孩子的教育,覺得越早下功夫越好。“傍晚時分,當月色和天空近乎一色時,他能明確地指出月亮的方位?吹叫∥浵仌r,他會看得很專注,一盯就是上十分鐘。”艾翠紅對兒子目前的訓練效果頗為認可。在她看來,兒子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同齡孩子所不具備的注意力,而這對于一個人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小編點評:他們可以說是早教行業(yè)的“助推器”。他們有的是“海歸”,有的是企事業(yè)單位的高層管理人員,可能并不是最富有,但他們對子女的教育關注得更早、更多。他們行走于國內(nèi)外發(fā)達城市,對一些與早教相關的理念、機構早有所聞,并有強烈的認同感。這類家長一般是早教機構初落戶于某個城市的第一批會員,他們享受最優(yōu)惠的價格,并通過口碑相傳的方式,為早教機構吸納更多會員。
自主學習型
案例1:“生伢可能只要幾個小時,教育伢那可是一輩子的事。誰也不是一生完伢就知道如何當父母的,不學不行!”抱著這個簡單的想法,半年來,田女士每周一次帶1歲4個月大的女兒珊珊去位于一家早教中心學習。田女士稱,光靠一周一次、每次1個小時的訓練,小孩肯定難教好。她看中的是早教機構專業(yè)的育兒方法,之所以沒有像其他家庭那樣今天奶奶來,明天媽媽來,后天外婆來,就是想自己多學一些,平時哪怕在家里也可以對女兒進行延續(xù)教育。
案例2:市民李女士最近剛剛加入“早教圈”,李女士9個月大的兒子奶酪終于熬不住,倒在教室外的沙發(fā)上睡著了。“才學了三次課,暫時看不出什么,不過我覺得挺有意義,學了些教育小孩的方法,回家后可以繼續(xù)教。”李女士坦言,雖然當了媽媽,可教小孩的知識幾乎為零,此前都是老人幫著帶,主要是照顧好兒子的生活起居。她不希望自己角色缺失,經(jīng)同事介紹,她決定陪兒子到早教中心同步學習。
小編點評:不知道如何教小孩好,就花錢到早教機構“取經(jīng)”。許多“80后”父母自己還是個沒玩醒的孩子,對教育下一代可以說是茫然一片。于是,他們將自己列為學習的主體,通過陪孩子一起游戲、玩樂,學習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能力,這類家長在早教機構中占多數(shù),也是早教機構較易游說的家長。
品牌享受型
案例:這家講源自美國,那家說來自英國,還有什么意大利、澳大利亞……打算送8個月大的兒子接受專業(yè)早教,陳女士前段日子帶著兒子四處上試聽課,被早教機構五花八門的來頭搞得有些暈頭轉向。陳女士說,本來距自家不遠就有兩家早教機構,帶著兒子參加了兩次試聽課后,感覺還不錯,兒子每次都玩得很開心。在跟其他家長接觸的過程中,又有人推薦了另外幾家早教機構,于是她領著兒子一一探訪。
陳女士表示,價格不是她考慮的主要因素。對比而言,她更青睞有著國外背景的品牌機構,盡管有些培訓項目是雷同的,但她更看重大環(huán)境,比如:教學規(guī)模、裝潢設計和人氣等。
幾經(jīng)考慮,陳女士為兒子選擇了一家有著美國背景的早教中心,“規(guī)模最大,說明人家有經(jīng)濟實力;會員最多,說明人家已經(jīng)形成了專業(yè)口碑。”
小編點評:他們收入頗豐,衣、食、住、行都講究品牌效應,對于孩子的教育同樣遵循這一原則:貴不要緊,專業(yè)就行。他們送孩子去早教中心,不一定要求孩子學到什么,課怎么上都不介意,只要孩子玩得開心就OK。這類家長或許對早教知之甚少,期望值也不高,但他們引領了另一種時尚。
意識投資型
案例:“說down……down……,快說,你不說咱們就不離開教室。”遇到余女士時,她正拉著1歲2個月大的女兒學念英語單詞,女兒扭來扭去就是不愿意開口。原來,余女士和女兒剛剛上完一節(jié)音樂課,老師通過站、蹲等肢體語言,教大家領會up與down的區(qū)別和意義,可女兒一點也不配合。
“沒關系的,今天表現(xiàn)也很不錯。”早教中心一位老師見狀,連忙“轉彎”。
余女士的丈夫和她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家庭月收入不到4000元。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她是“拉贊助”送女兒進早教機構的,“爺爺奶奶出一半,我們出一半”。
小編點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的影響范圍之廣無法統(tǒng)計,可以肯定的是敲在了普通工薪階層父母的心窩里。他們收入一般,有的家長甚至要節(jié)衣縮食為小寶貝每周一至兩次,每次50分鐘左右的早教開發(fā)“買單”。這類家長很可能自身發(fā)展平平,寄厚望于孩子,把教育視為一次重大投資,希望通過教育改變孩子將來的生活狀況。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往往會表現(xiàn)得格外緊張,關注孩子的每一個動作以及現(xiàn)場反應,嚴格要求。
攀比跟風型
案例:“幾個同事的孩子都在學,我們條件又不比他們差。”劉女士表示,兒子剛滿1歲,是早教中心的會員。她計劃每個月投入到孩子教育上的支出約800元,而早教中心的收費是96節(jié)課9300元,尚在其承受能力范圍之內(nèi)。
劉女士坦言,起初她對花將近100元錢送這么小的孩子上40分鐘課持懷疑態(tài)度。同事的孩子與自己的兒子年齡相仿,先報名學了一段時間。令她觸動的是,同事的孩子原本膽小、認生,居然變得活潑大方起來,每次見到她都笑瞇瞇地主動跟她打招呼。后來,她也給兒子報了名。
小編點評:攀比是跟風型家長送孩子去早教機構最直接的原由。這類家長有一定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教育也很重視,對如何教育好孩子卻比較迷茫。一旦身邊有人接觸到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且反映良好,他們就會躍躍欲試。跟風型家長表面上“抱團”,私底下喜歡互相較勁兒。
花錢找伴型
案例:早上出門前,做好飯、菜、湯,用微波飯盒打包好帶到早教中心,陪雙胞胎女兒上課,中午在早教中心用微波爐把飯菜熱一熱,午餐問題就地解決。女兒困了,就躺在早教中心的大沙發(fā)上睡一覺,睡醒了繼續(xù)玩或者回家都可以。近一兩個月來,潘女士對這種旁人看來如同打仗的生活悠哉樂哉,“就當外出野餐”。
性格外向的潘女士有一對1歲7個月大的雙胞胎女兒,偏偏兩個女兒都比較內(nèi)向,尤其小女兒很是怕生,見了生人就躲,是個“悶葫蘆”。“現(xiàn)在不像過去,小孩多半都是關在家里養(yǎng),想找?guī)讉孩子一起玩都難。”一個偶然的機會,潘女士發(fā)現(xiàn)附近新開了一家早教中心,她給兩個女兒報了名。
小編點評:“有棗沒棗打一桿。”即便孩子沒有學到什么,起碼也落得個好玩。在玩中學習,把學習當作玩。從某種程度而言,這類家長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的。
隔代迷惘型
案例:“八九十塊錢一節(jié)課,教的內(nèi)容跟我以前在家里教的東西差不多,就是玩藝多一些。”王大爺沒想到,自己這般年紀了居然每個星期還要陪孫子上學。
王大爺說,兒子和媳婦都是“工作狂”,孫子2歲4個月,吃、喝、拉、撒、玩、睡一直都是由他和老伴照料。兒子和媳婦認為他們太嬌慣小伢,非要把寶貝送到早教中心學規(guī)矩。
小遍點評:除了年輕的父母外,早教機構里還活躍著一群“奶奶級”、“爺爺輩”的家長,他們的心里恐怕多少有些矛盾。子女太忙,自己好心幫忙照顧孩子,卻被子女數(shù)落“教育觀念落伍”。為免日后落下話柄,或自掏腰包,或子女報銷,為高價早教“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