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為“傷仲永”,文中卻未見一個“傷”字,然而全篇寫的正是一個“傷”字。這正如《王荊公年譜考略》所評:“余謂仲水始而通悟,終焉為泯然眾人,見于荊公悼嘆者詳矣!”由此可見,此文契合照應不在形式上而在內(nèi)容中。這篇議論文,先敘后議,在事實敘述的基礎(chǔ)上立論,事實成為立論的依據(jù)。第一、二兩段只敘不議,為第三段的議論服務,后面的議論,集中強烈,言簡意賅,如畫龍點睛,使前面所敘的事實立即升華具有典型意義。全文僅二百字,敘事之簡潔。說理之透徹,安石散文風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范文摘選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正因為明白后天教育的重要,才獲得了不朽的成就。小時候,王獻之的母親對獻之說:“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彼牶螅中呃,下決心堅持不懈,發(fā)奮學習,用完十八缸水,仍然筆根不綴。還有毛澤東小時候,他爸爸不讓他看書,要他干活。有一次,他爸爸發(fā)現(xiàn)他又蹲在草堆旁看書,就叫他去干活,他一下子扛了十五袋豬糞。他說:“活我會干,但是,書我也要看!
讓我們接受后天的教育,認真學習,做個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