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8位)。其他兩部為《春》、《秋》,《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它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范文摘選
在年輕人中,我覺得覺慧的命運是可悲的,他是屈服命運,接受家庭安排卻毫無反抗的。他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在高家的地位決定他要犧牲他思想,婚姻,家庭。他與其弟弟不一樣,因為他的骨子里是軟弱的,但是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是邁出了一部的,他代表著眾多在封建思想和信思想夾縫中艱難成長的迷茫的年輕人們。至于覺新,他比覺慧進步了,他開始有了反抗,認為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追求自己的個性和幸福,但是在這個反抗過程中他犧牲了兩個心愛的人。而覺民又是整部小說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終于在壓抑中爆發(fā)了,堅決與高家抗爭到底,在接受新思想熏陶之下毅然逃離到上海參加革命。他是新時期青年的代表,是五四運動中的主力軍。但是他的犧牲也是很大了,鳴鳳的離世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天大的打擊,但是歷史的潮流讓他選擇了堅強,在斗爭中注定他會成功了。在《秋》的最后,覺民說:“沒有一個永久的秋天,秋天或者就要過去了。”他說的這一句話足以見這個熱血青年的‘叛逆“精神,他對封建禮教吃人制度深惡痛絕。其中除了這幾個抗爭之外,高家的其他女性在這場戰(zhàn)爭中是弱者,在接受者命運不公的安排,她們怨天尤人,卻沒有力量想覺民那樣勇敢。包括丫鬟在內的所有女性成為了封建的犧牲品。不過,正好也激起了更多他人的覺醒,團結起來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