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鴻章,可能有人會贊賞,有的人會覺得恥辱,但是不得不說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與各國政要交往,各國對李鴻章的評價非常高。同時李鴻章是中國近代最具洞察力的人,他提出著名的“千古變局”的命題,興起洋務運動,促進中國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同時也避免了中國沒有像越南、印度等國家完全淪為殖民地。希望我們在評判他的過失時,也能公正看待他所作出的貢獻。本模板是由西西為大家整理的《李鴻章》讀書筆記PPT模板,歡迎有需要的朋友前來下載。
人物簡介
推動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向近代轉軌 李鴻章堪稱洋務運動的首腦和旗幟。洋務運動是時代的產物,是對外國殖民侵略和世界現(xiàn)代化浪潮沖擊所作出的積極回應,是近代中西文化撞擊和交融的初步結果。與同時代的洋務官員相比,李鴻章不僅對中外形勢和中國出路的認識要比同僚深刻,而且采用西法、舉辦洋務新政數(shù)量之多、成效之大,也無人能望其項背。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處于“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遇到“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大清帝國“厝火積薪,可危實甚”,因而主張“識時務者當知所變計耳”,絕不應昏睡于“天朝上國”的迷夢中,不思振作。為此,他提出必須向西方學習,舉辦洋務新政,以求“自強”、“自立”。他斥守舊而不避“人君”,為“自強”而力倡變法,主張以儒家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之以西方富強之術。他力主把“修明前圣制度”和學習“外人所長”結合起來。所謂“修明前圣制度”,就是“變法度必先易官制”,改善封建政治制度。所謂學習“外人所長”,就是引進屬于西方“物質文明”的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企圖借用西方資本主義甲胄以保護清朝封建主義的軀體。必須指出的是,他力圖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只熱衷于引進西方“物質文明”即近代軍工技術,顯然不能使中國擺脫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實現(xiàn)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但畢竟使封建體制發(fā)生裂痕,催生了中國的資本主義,從而使中國社會在傳統(tǒng)向近代轉軌的路途上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加速中國向半殖民地沉淪 李鴻章曾長期躋身于晚清“外交第一沖要”,時人稱“一生功過在和戎”。外交的成敗,自然取決于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外交政策的當否。就綜合國力即軍事、經濟和政治組織力而言,封建的中國遠遜于列強,因而清王朝的聲威一遇到列強的槍炮就掃地以盡。李鴻章有鑒于此,明確指出:中外實力相距懸殊,列強之“軍械強于我,技藝精于我”,中國無法取勝于疆場,因而對列強不可輕言戰(zhàn)爭,而應以“羈縻”之策謀求“中外相安”之局。所謂“羈縻”,就是用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即孔子“忠信篤敬”四字方針進行“籠絡”。在應對列強欺凌時,始則以理折之,進行與虎謀皮式的道德說教,并實施以中國傳統(tǒng)的合縱連橫理論和西方的均勢思想相結合為特征的“以夷制夷”之策;繼而不惜在權益上作出某種限度的讓步,以期“馴服其性”,實現(xiàn)“守疆土保和局”的目標。李鴻章所以主張“羈縻”之策,目的之一是想爭取并利用和平環(huán)境“借法自強”,預修戰(zhàn)備,以期“確有可以自立之機,然后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以和則久”。從李鴻章推行“和戎”外交的實際看,有得有失,而失遠大于得。他指揮過“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而以失敗告終的甲午戰(zhàn)爭。他親手與外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其中除了《中日修好條規(guī)》、《中秘友好通商條約》等少數(shù)平等條約外,其他諸如《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均為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些喪權辱國條約標志著中國從獨立國向半殖民地沉淪。對此,作為以慈禧為首的統(tǒng)治集團的重要一員和晚清喪權辱國外交決策的參與制定者和主要執(zhí)行人的李鴻章絕對難辭其咎。
PPT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