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你家附近最爛的那臺車通常是修車技工的,為什么呢?因為他老喜歡改裝。身為IT專業(yè)人員的我們也是喜歡自己動手或改東改西的。有陣子流行DIY組裝計算機,出來的結(jié)果大概跟修車技工那臺車有得拼!
雖然修車技工的車不見得特別好,但這跟他的工作質(zhì)量無關,因為他劃分得出他自己可以亂動的部分,以及他專業(yè)的部分。IT專業(yè)人員也是如此,我們不會亂動會影響客戶的計算機,或讓服務水平合約(SLA)陷入風險,但我們心中都有一種自己動手的心態(tài)。這種心理在機房(資料中心)看得最清楚,我們都渴望組合自己的基礎架構(gòu),打造最佳的混合解決方案,結(jié)果是技術、產(chǎn)品與管理工具都流于復雜化。這樣的復雜性在某種程度反映了良善的用意,但大家總希望未來可以簡單干凈一點。
在供應商的心里,他們當然希望用戶多用一點他們自家家的產(chǎn)品,而最新的思考方向是現(xiàn)在大家很愛用來營銷的所謂“整合基礎建設解決方”,比如 HP 的 BladeSystem Matrix,或是 IBM 的 CloudBurst。對廠商而言,這些產(chǎn)品的愿景都是更干凈、更整合,效率更好的資料中心,而依照他們作出來的產(chǎn)品,某種程度這也是事實沒錯,但最大的關鍵在于,你該相信這種愿景嗎?
現(xiàn)在市場趨勢的確有明顯的改變:基礎建設逐漸虛擬化,市場也普遍轉(zhuǎn)向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云端架構(gòu),如此更多的工作負載可在一致的硬件組態(tài)上執(zhí)行。讓所有硬件有標準的組態(tài)設定的確能促成更好的使用效率與重復利用。諸如刀鋒系統(tǒng)、10GbE,與網(wǎng)絡儲存的技術都支持這種設定一次就能永久虛擬組態(tài)的概念。有些廠商就利用這些技術來包裝他們的解決方案,外加一堆虛擬、管理、整合工具,如此你可直接丟進去當作虛擬pool的一部份使用,同樣的元件可不斷重復擴充,宛如云端版“樂高積木”。
硬件大廠證明他們有優(yōu)異的QA與整合能力來推出大量而低價的組合,我們自己也不需DIY了,這是為何現(xiàn)在沒人自己組裝企業(yè)PC或服務器了。因此由廠商幫我們作整合搞定所有基礎建設又有何不可?在這一波IT演化中,這會不會是下一個合理的進展呢?
這是我寫了“Are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s Good for IT?”(整合基礎建設對IT好嗎?)分析報告的主要出發(fā)點。
這些解決方案對于IT會有很根本的“天人交戰(zhàn)”點:究竟是要被鎖定(lock-in),還是要標準化?若你泰半技術都來自同一家供應商,會不會削弱你對廠商的籌碼呢?
我們知道許多IT專業(yè)人員現(xiàn)在都面臨要引進云端技術的壓力,且速度還要快,用這個方法的確很快,只是究竟該如何拿捏才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