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的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檢索中國媒體的報道,發(fā)現(xiàn)有關這條消息的報道并不多,反觀日本的報道,幾乎所有媒體都有所提及。盡管日本媒體在報道中同時也強調了中國的人均GDP還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等中國的軟弱之處,對于日本失守1968年以來守護至今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寶座一事,日本人還是從心底感受到一種震驚和痛惜的。
如果中國僅僅是GDP總量超過日本而取代之坐上日本長期占據(jù)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寶座而已,日本人還可以較為平靜地接受這個事實。問題是有跡象表明,再過十幾年,中國的經濟規(guī)模甚至有可能超過美國,這就使日本人倍感壓力、難以適從了。在日本的媒體上已經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對這種壓力的反映。
不久前,《朝日新聞》上發(fā)表了該報編輯委員的一篇文章。文章說,中午在報社附近的餐廳吃完午飯,要付賬時,店員提醒他:“本店只收人民幣!彼椴蛔越貒@息:“連這種小餐廳也不愿收日元了。”付完錢,信步走向商店街,只見服裝店、雜貨店的商品標牌上都標示著貨幣單位為人民幣的“元”。這時還有人向他湊近,悄悄地說:“高價收購人民幣!
就在這時,這位編輯委員清醒了,意識到剛才的那一幕不過是一場虛夢。然而,這一切又似乎不全是虛無縹緲的夢境。
日本現(xiàn)在靠大量發(fā)售國債維持局面。據(jù)報道,2010年日、美、歐等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國債發(fā)行量預計高達5.527萬億美元,比2009年增加15%。其中日本增長23%,增幅大大超過美、英及歐元區(qū)國家。根據(jù)日本2010年度預算,新發(fā)行國債44萬億日元,加上還舊借新債(借換債)和財政投融資債,2010年度國債發(fā)行量為162萬億日元,比2009年度增長3%,
可是,據(jù)美國中央情報局2008年對全世界124個國家的統(tǒng)計,從政府債務占GDP比重來看,日本高達172.1%,僅次于最高的津巴布韋(高達265.6%),而且這個比重還在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tǒng)計則表明,日本的政府債務在2007年已是其GDP的187.7%,2014年甚至有可能攀升至245.6%。
前一段時間,經濟陷入惡性循環(huán)、政府瀕臨破產的希臘,政府債務在歐洲是最高的,占GDP比重為124.9%。這個數(shù)字和日本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即便如此,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還是毫不留情地將希臘主權信用連降4級,由A3級降至“垃圾級”的Ba1。陷入債務危機的愛爾蘭政府只不過宣布2010年財政赤字會升至國內生產總值的32%,公共債務將占到GDP的100%,就使愛爾蘭差點破產。
日本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國債的93%是銷給日本國內的金融機構和日本國民個人的,而這些金融機構和國民至少在現(xiàn)階段還信任著欠債累累的日本政府,這使得虎視眈眈著日本國債市場的國際金融大鱷目前還掀不起什么可以炒作的風浪。
但是,危機的腳步聲已經逐漸臨近,進入2011年新年后,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宣布把日本長期國債的信用評級從“AA”下調一檔至“AA-”級。這是日本長期國債信用評級八年多來的首次下調,對日本的市場給予很大的打擊,外匯市場也一度陷入混亂。
這也是本文所提及的那位朝日新聞的編輯委員產生擔心的根本原因:日本已經成了拆東墻補西墻的舉債國,一百幾十萬億日元的巨額赤字,不是靠國際機構等所能提供的杯水車薪可以輕易填補的。今后,日本為了擊退超通貨膨脹的局面,可能必須借助獲得國際硬通貨地位的人民幣的力量來維持日元的信譽,就像當年阿根廷使用美元來維護本國貨幣那樣。結果就是有可能在日本國內出現(xiàn)只收取人民幣的現(xiàn)象了。
盡管這一切還只是新聞人員筆下的夢境,可是,自負極高的日本人現(xiàn)在居然開始做起這種對他們來說的噩夢來,還是很發(fā)人深省的。